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發炎疾病,關節炎並不是老年人才會有的病狀,但幾乎每個人上了年紀後都會有這個困擾,它會引起疼痛、腫脹、僵硬等不適,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品質。本文將探討關節炎的不同類型,並介紹適合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方式,幫助大家找到舒緩疼痛的有效方法。
深入了解不同類型的關節炎
關節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發炎,通常伴隨疼痛、腫脹、僵硬等不適症狀,根據病程的不同,關節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。急性關節炎多由感染或外傷引起,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;而慢性關節炎則會長期影響關節功能,並可能降低生活品質,造成日常活動的困難。
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,包括退化、過度使用、免疫系統異常、細菌感染及 尿酸 結晶堆積等,並非所有關節疼痛都是關節炎所致,了解不同類型的關節炎、成因、症狀等,你將能夠選擇最合適的方法來舒緩疼痛,以下介紹 4 種類型的關節炎:
1. 退化性關節炎(骨關節炎)
退化性關節炎(又稱骨關節炎)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,會產生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、僵硬等症狀,嚴重的更會造成骨刺、關節變形,影響關節活動。
- 成因: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內的軟骨隨著年齡增長、過度使用、持續負重或體重過重等因素而逐漸磨損,進而引發關節的僵硬、疼痛、腫脹及變形,通常女性較男性更容易罹患此病。
- 好發部位:此病通常出現在經常活動或承受較大壓力的部位,如手指、手腕,以及承重較多的髖關節、膝關節等。
- 症狀: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清晨的關節僵硬、關節腫脹與疼痛、活動受限以及骨擦音等。
- 發作時間: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往往在白天活動後加劇,尤其在長時間使用關節後,疼痛和不適感會更明顯。
2. 類風濕性關節炎
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,通常具有遺傳性。當免疫系統誤將自身的關節視為外來入侵者時,會攻擊健康的關節組織,導致持續的炎症、疼痛和關節損傷,這種疾病不僅影響關節,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,如皮膚、眼睛或內臟。
- 成因: 與自體免疫系統的異常有關,導致免疫細胞錯誤地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,造成慢性炎症反應,包括疼痛、腫脹、僵硬與關節變形 。
- 好發部位: 手腕關節、掌指關節、手指近端關節處等四肢小關節 ,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對稱性,代表兩側相同的關節時常會同時受到影響。
- 症狀: 早晨起床時關節會特別僵硬,需要活動約 30 分鐘才會好轉,此外,發炎的關節會變得紅腫,並伴隨劇烈的疼痛。
- 發作時間: 通常在早上。
3. 痛風性關節炎
痛風性關節炎 是一種由尿酸過高引起的急性關節炎,通常伴隨劇烈的疼痛和發炎,可能會有頭痛、心悸、發燒、全身不適或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- 成因: 痛風性關節炎的主要的成因是體內尿酸過高,當尿酸的過多或腎臟無法有效排出時,尿酸會在血液中積聚,最終在關節處形成尿酸結晶,導致發炎和疼痛。攝取過多高油脂、紅肉、海鮮等食物容易促進尿酸的產生,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,此外,飲用過量的啤酒和烈酒,會影響尿酸的排泄,提高關節發炎的機率。
- 好發部位: 大腳趾、踝關節、膝關節 。
- 症狀: 關節周圍會出現紅腫,伴隨著明顯的熱感和劇痛,這些症狀往往非常突發並且強烈,相較於其他類型的關節炎,痛風性關節炎的疼痛被認為是最劇烈的。
- 發作時間: 經常在午夜與凌晨發作,而且通常會在發作後的幾天內達到高峰,因為在夜間,體內的尿酸濃度會自然升高,進一步促使尿酸結晶的沉積。
4. 僵直性脊椎炎
僵直性脊椎炎 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,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脊椎和骨盆關節時,就會引起慢性的炎症反應,隨著時間發展,可能導致關節僵硬,甚至是永久性的關節損傷,通常還會影響到脊椎的運動範圍,讓患者感到疼痛和不適,導致日常活動受到限制。
- 成因: 僵直性脊椎炎與 遺傳 及環境因素 (如細菌感染或受傷) 有關,導致自體免疫系統異常,誘發異常的免疫發炎反應。
- 好發部位: 骨盆的髖關節及脊椎 。
- 症狀: 下背部及腰臀部酸痛、僵硬,與一般的腰酸背痛不同,只要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就會感到疼痛,但活動一下就會好轉,症狀通常會持續3個月以上,部分病患會演變成嚴重的脊椎前彎(駝背),甚至殘障失能。除了脊椎關節的病變外,也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,像是眼睛,因此僵直性脊椎炎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。
- 發作時間: 症狀通常在夜間或清晨會最嚴重,因為在這段時間,身體的炎症反應處於高峰期,加上早上醒來時,脊椎和骨盆的關節會因為長時間未活動而感到僵硬,造成疼痛加劇。
挑選適合的運動,幫助你舒緩關節炎疼痛!
關節炎患者可能擔心運動會加重關節的負擔,其實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、改善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,能有效舒緩疼痛,以下介紹幾種適合關節炎患者的運動:
1. 關節活動度運動:維持靈活性,減少僵硬感
關節活動度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關節的靈活性,這些運動通常動作輕柔且衝擊性低,適合日常進行,能有效幫助放鬆關節和肌肉,減少僵硬與不適。舉例來說,輕柔的伸展運動,手腕、膝蓋和肩膀的旋轉,能促進關節活動性,讓關節保持靈活。此外,頸部和腰部的輕微扭動也有助於放鬆肩膀與脊椎周圍的肌肉,進一步減輕僵硬感。建議每天進行 5 – 10 分鐘,這麼做有助於維持關節的健康與活動能力。
2. 水中運動:減少關節負擔,提升全身運動效果
水中運動是舒緩關節炎症狀的理想選擇,因為水的浮力減少了關節所承受的壓力,而水的阻力增強了運動的強度,讓你在進行全身性運動的同時,降低受傷的風險。
- 游泳:全身協調運動,幾乎不會對關節造成壓力,還能有效增強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。
- 水中有氧運動:例如水中步行或慢跑,有助於減少關節的負擔,同時提升心血管健康。
- 水療池運動:利用溫水的環境幫助關節放鬆,緩解僵硬感,讓身體得到全面的舒緩與修復。
3. 低衝擊有氧運動:提升心肺功能,控制體重
低衝擊有氧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和增強耐力,也有助於控制體重,這對減輕關節壓力非常有幫助,尤其是膝蓋和髖關節等承重關節。
- 超慢跑:超慢跑的核心是「低強度」和「持久性」,速度比慢跑更慢,對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小,主要目的是燃燒脂肪、增強耐力,並減少對身體的衝擊,這使得超慢跑適合長時間進行。
- 騎腳踏車:騎腳踏車也是低衝擊的運動,不論是室外在平穩的路面騎行,還是使用固定式腳踏車,都是增強下肢力量的好方法。
- 椅子有氧運動:對於行動受限與平衡肌力不足的患者,椅子有氧運動 提供了另一種選擇,透過椅子上的簡單運動,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,還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。
4. 瑜伽與太極:提升平衡,舒緩壓力
瑜伽與太極是專注於提升身體靈活性、平衡感以及內在放鬆的運動,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,這兩項運動都有助於減輕壓力,還可以改善姿勢和緩解疼痛。
- 瑜伽:貓牛式和嬰兒式,特別適合初學者,這些動作有助於伸展背部和脊椎,提升身體的靈活性,讓關節更加舒適。
- 太極:緩慢而流暢的動作,特別適合膝蓋與髖關節有問題的人,幫助改善關節的穩定性的同時,還可以有效減輕壓力。
讓運動成為舒緩關節炎的助力
運動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,不僅能舒緩疼痛,還能改善關節功能與靈活性,提升生活品質,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,可以增強肌肉力量,進而減少關節的負擔。開始運動前,請務必與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討論,制定專屬於你的訓練計劃,並遵循注意事項,避免運動傷害。
超慢跑是一項低強度且低衝擊的運動,非常適合初學者與有膝蓋問題的人嘗試,推薦你搭配 超慢跑節拍器 APP,它能幫助你到適合的運動節奏,讓你在保護關節的同時,達到運動及健康的目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