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,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,心臟病是台灣的第二大死因。然而,許多患者未能及時發現病情,甚至對自身的高風險狀態毫無察覺。本文將滲入介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類型、常見成因、症狀及預防措施,幫助你提高警覺,有效降低罹患這類疾病的風險。
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
1. 冠狀動脈心臟病
冠狀動脈阻塞或狹窄會導致心臟得不到足夠氧氣,引發心肌梗塞、心絞痛,甚至心因性猝死。這些病症常伴隨劇烈疼痛或呼吸困難,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。定期檢查血脂和血壓,並改善生活方式,例如飲食和運動,是預防此病的關鍵。
2. 瓣膜性心臟病
心臟瓣膜異常包括狹窄、脫垂或閉鎖不全,會干擾血液正常流動,增加心臟負擔,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。常見症狀有氣短、疲倦及胸悶,尤其是在運動後更明顯。藥物或手術治療能有效改善症狀,延緩病情惡化。
3. 主動脈疾病
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層撕裂,導致血液滲入血管壁間,主動脈瘤則是主動脈局部異常膨脹,瘤體破裂風險極高。症狀通常較隱匿,但突然的胸痛或背痛可能是危險信號。這類疾病需透過影像檢查確診,及早治療可大幅降低致命風險。
4. 周邊動脈疾病
周邊動脈疾病(PAD)通常是因周邊動脈狹窄而限制腿部血流,活動時容易感到疼痛、麻木或疲憊,嚴重時會影響行走能力。此病在高血壓、高膽固醇及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。長期不治可能導致組織壞死,需進行截肢。戒菸、控制血糖和規律運動是有效的預防措施。
5. 心律不整
心律不整指心跳頻率或節奏異常,包括心動過快、心動過慢及心房顫動。心律不整會降低血液供應效率,增加中風和心衰風險。雖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,但持續的心悸、胸悶或疲憊感需儘早就醫。心電圖檢查及早期治療是關鍵。
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
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,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控制疾病風險,以下是常見的危險因子:
1. 年齡增長
隨著年齡的增長,血管彈性逐漸下降,血壓可能上升,血脂和血糖的調控能力可能會減弱,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但是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管理,像是均衡飲食、適量運動和保持健康的體重,可以有效降低風險,維護心臟健康。
2. 吸菸
研究顯示,香菸中的尼古丁具有成癮性,還會引發動脈硬化,吸菸時,它會促使血管收縮、提高血壓,對血管內壁造成損傷,加速動脈硬化的過程,而動脈硬化會使血管變得僵硬或狹窄,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。
3. 高血壓、高膽固醇和高血糖
高血壓、高膽固醇和高血糖被譽為心血管疾病的三大風險因子,這三者密切相關,彼此互相影響,對心臟和血管的健康構成重大威脅。高血壓會加重心臟的負擔,使血管壁受損;高膽固醇則會在血管內形成斑塊,進一步導致動脈硬化;而高血糖則會損害血管內皮,增加血液凝固的風險。如果這些風險因子長期存在,不僅會提高了罹患心臟病、中風等疾病的機率,還可能導致慢性疾病的累積性損害。
4. 缺乏運動、肥胖和不良飲食習慣
缺乏運動、肥胖與不良飲食習慣,這些許多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正是造成血管阻塞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。如果長期缺乏運動,身體的代謝功能會下降,心血管系統無法得到有效鍛煉,血管的彈性會逐漸減弱;肥胖則會增加心臟的負擔,使血脂和血糖變得較難控管,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;而不良的飲食習慣,尤其是攝取過多高油脂、高鹽、高糖的食物,將會促使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積聚,導致血管堵塞,這些因素相互影響,最終可能引發心臟病、中風等嚴重的健康問題。
5. 家族病史與基因
研究顯示,如果家族中有成員曾經罹患心臟病或中風,自己患病的風險會相對提高,基因可能影響血管的健康、膽固醇的代謝、血壓的調控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況,導致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展。,不過家族病史相關的風險因素其實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管理,積極面對並採取預防措施,對於維持健康、遠離疾病非常有幫助。
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與警訊
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,但是當你出現以下幾個警訊時,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:
1. 胸痛
當心臟供血不足時,可能會導致胸部疼痛,這被稱為心絞痛,這種疼痛通常會在運動或情緒壓力大時加劇,並可能伴隨呼吸困難或不適感,雖然有些胸痛可能是肌肉疲勞或消化不良引起的,但當胸痛持續或加劇時,尤其是進行體力活動後,應立即尋求醫療評估,避免延誤治療。
2. 呼吸困難
呼吸困難是指即使在休息的狀態下,依然感覺到喘不過氣。當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至全身,尤其是肺部,便會導致氧氣供應不足,進而引發呼吸困難。如果在休息時也感到呼吸急促或呼吸不順暢,特別是伴隨著胸痛、心悸等其他症狀,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與評估。
3. 紫紺
紫紺是指皮膚或嘴唇呈現青紫色的現象,通常是血液循環不良的徵兆。當血液無法有效流通至身體的末端部位,可能導致氧氣供應不足,導致皮膚變色。在冷天氣或劇烈運動後,紫紺可能會特別明顯,如果紫紺持續存在,或伴隨胸痛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可能代表有潛在的血液循環或心臟問題。
4. 眩暈與暈厥
眩暈會讓人感到環境旋轉,容易讓人因失去平衡而跌倒,暈厥則是由於大腦短暫缺氧或血流不足,導致暫時失去意識,這兩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血流暢通不暢或血壓過低的時候,可能與心臟功能不全或血管收縮異常有關,若你經常在突然站起來或運動後出現這些症狀,應及早就醫,進行詳細檢查。
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
1. 健康飲食
建議日常飲食以高纖維、低脂肪和低鹽的食物為主,有助於控制血壓、改善血脂並保持血管暢通,並且減少攝取加工食品,避免過多的添加糖與飽和脂肪。同時,建議多攝取新鮮的蔬果、全穀類食物以及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的深海魚類,它們提供豐富的抗氧化物質、健康脂肪及纖維,皆能強化心血管功能。
2. 規律運動
規律運動是促進整體健康的關鍵,專家建議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,例如快走、游泳、超慢跑 或騎自行車,這些活動可以提升心肺功能,改善血液循環,也有助於降低高血壓和高膽固醇,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3. 戒菸與控制飲酒量
吸菸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,它不僅損害血管壁,還會加速動脈硬化,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,戒菸可以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,還可以改善血管彈性及整體健康。另一方面,過量飲酒也會對心臟造成負擔,尤其是長期攝取過量的酒精,提高血壓上升及增加高血脂的風險,適量或限制飲酒,能減少對身體的危害,還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與血脂。
4. 控制體重與三高
控制體重是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關鍵,對於避免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膽固醇)有顯著的幫助。此外,定期測量血壓、血糖和血脂,及早發現異常,並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,也是有效管理這些風險的方式。結合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和合理的藥物治療,能幫助我們有效控制三高,保護心血管系統。
5. 減輕壓力
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,體內的壓力荷爾蒙如 皮質醇 會上升,促使血壓上升,對心臟和血管造成的負擔,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,能幫助你減輕壓力、穩定情緒,提升生活品質與心血管健康。無論是透過冥想、深呼吸,還是簡單的散步、聽音樂,這些放鬆身心的方式都有助於紓解壓力,保護心臟。
積極預防,遠離心血管疾病並不難!
心血管疾病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,了解其風險因素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,能夠降低患病的風險。心血管疾病雖然隱匿,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,但是只要掌握正確的預防知識並付諸行動,就能有效保護心臟與血管,打造健康的未來!